【福寿山镇最美系列专栏】第三期:最美媳妇、最美创业者
2023-01-04 21:18:22
来源:福寿山镇 | 编辑:周愉 | 作者:最美系列综合整理
浏览量:4311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大多是家庭主妇,十几年如一日,上照顾年迈的老人,下照顾年幼的孩子,用柔韧双肩撑起家庭,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叫“最美媳妇”。
自主创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创业的失败,市场经营的艰难,几起几落,曲折坎坷。但真正的强者,失败的是事业,不败的是精神。挺起不屈的脊梁,人生在奋斗中闪烁光华,他们是“最美创业者”。
孝老爱亲是她的标签,持家有道是她的能力,相夫教子是她的责任,贤妻良母是她的追求。她是喻芳华,今年80岁,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家庭妇女。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几十年如一日为家庭辛勤付出,毫无怨言。嫁入北山村60年来,她是一位好妻子,与丈夫一同含辛茹苦操持困难的家;她是一位好母亲,培养了四位优秀的儿女,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工作、默默奉献;她是一位好儿媳,放弃与儿女在城市生活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照顾高龄婆婆,将婆婆打理的干净、整洁。再微弱的萤火也能发光,再弱小的肩膀也能担当道义。她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采写:李豪)
李银杏是百福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但一提到她的名字,邻里乡亲都会由衷地给她竖起大拇指。自从自家公公患上老年痴呆症、脾气变得古怪暴怒以来,照顾老人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天刚亮,老人就会出门乱跑,为此砸坏了无数门锁。面对公公的喜怒无常,李银杏没有怨天尤人,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乱跑的老人身后总有她瘦小但坚定的身影。后来老人走不动了,大小便失禁,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李银杏就不舍昼夜地照顾公公,清洗他弄脏的衣物,按时给他做饭喂饭。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李银杏的公公来说,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倒这个坚强、善良的女人,她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着她对孝道的理解。(采写:张顺康)
今年56岁的毛细华,和丈夫结婚后,育有一对儿女,两人在外务工,一家人生活平静而幸福,然而这份平静的生活却因婆婆中风而发生了改变。经历了几次手术后,毛细华的婆婆生活无法自理,她便主动辞工回家,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毛细华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洗脸、梳头、擦身、按摩、剪指甲……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很琐碎,但她从不言苦,不埋怨。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婆婆的情绪不稳,时常发脾气,但她依然和言细语,依顺细腻,体贴入微。女儿深受她的影响,在家时也帮着妈妈一起照顾年迈的奶奶。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婆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婆婆也是妈,侍奉婆婆,是我该做的份内事。”毛细华腼腆的说道。她的事迹就像小巷里的更声,平淡而幽深,诉说的是绵绵延延的亲情和历经岁月锤炼后的厚朴和甘醇。(采写:邓雅秋)
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52岁的陈慧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以坚强的勇气,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久病床前有孝子,大爱无言尽孝心。公公年迈体弱,婆婆耳聋行动不便,她数年如一日的孝敬公婆,衣食住行精心伺候,体贴入微从不厌烦。丈夫在外打拼,她留守在家,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这个小家筑起一道坚强的后盾。困境从来没有让她心生畏惧,家里大事小事一把抓,养蜂喂鸡补贴家用,勤劳致富和照顾老人一肩挑,不怕苦不怕累,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和“爱”的传统美德。(采写:郑心雨)
何莉珍,1964年出生,芦溪村人,成婚后,家庭和睦,孝顺公婆,但上天总喜欢跟善良的人们开玩笑,2015年何莉珍的丈夫因肺癌去世,仅仅一个月,婆婆也因急性心梗阻去世,徒留70多岁的公公和常年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从那以后,何莉珍扛起家里的重任,一边料理家事,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公。她常说:“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作为子女还是媳妇,孝顺是最基本的品德。”就这样她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公,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说的话。对待左邻右舍,只要有需要,她总是义不容辞地去帮忙。她用质朴的行动和一腔诚挚的爱心真情诠释了大爱无言的传统孝道,成为乡邻乡亲眼中“好媳妇”。(采写:胡楚)
蒋山村三早组有一道风景,便是外来媳妇——何金。从早上起床开始,她忙碌的一天便正式拉开序幕。准备好早餐,送孩子上校车,转身回到家安顿好中风的婆婆,又把早餐送给年迈的爷爷……这样的日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可是岁月的重担并没有将她压垮,她日复一日井井有条的处理着家庭琐事,毫无怨言。面对左右邻里,总是笑脸相迎,大家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外地媳妇”。在她家庭经济压力稍有缓和后,她主动跑到村上要求取消她“公益护林员”的岗位,将岗位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当她好不容易得以空闲时,她又报名做杨泗庙桥维修的志愿者,义务为修桥服务。爱不用翻山越岭,孝心也无需漂洋过海,就是在平淡的日常中,孝老爱亲便可勾画出爱的“同心圆”。(采写:袁心群)
2013年回乡创业的李长根。流转组上荒山200余亩,种植高山黄金桃,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年产量约10万斤。2020年又自筹资金200万元,从种植到加工,从采摘到销售,成立了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平江怡丰家庭农场。游客来到这里,春赏百亩桃花,夏住观景民宿,秋采黄金鲜桃,冬烤高山全羊,并借助《爸爸去哪儿》拍摄地的知名度,新晋为平江网红打卡地。他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收获了灿烂的笑容,农场在2017年荣获“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19年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0年荣获“岳阳市十佳家庭农场”,2021年,怡丰黄金桃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认证,并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在做大、做强农场的同时,李长根积极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采写:欧素华)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我们看到的是他如今的成就,却没有发觉他背后的艰辛。选择了自我创业,便注定了与孤独同行。最美创业者林要军便是这样一位“孤胆英雄”。大学毕业后的他选择留在湖北拼一番事业。拥有敏锐嗅觉的他嗅到了陶瓷行业暗藏的商机,开启了白手起家的“孤独之旅”。从此,“亚细亚瓷砖厂”便如同他的儿女,他细心呵护,耐心教导,途中屡遇坎坷,但终究培育成“栋梁之才”。事业有成的他始终牢记自己是福寿山的子女,出钱出力,思福教育基金成立,转账十万,默默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播撒希望的种子。年少出走,半生归来,仍怀赤子之心。他是最美的“独行者”,也是集万千感激于一身的“善行者”。(采写:李豪)
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基。用高质量的人生去完成一个梦想,做好一件事需要一颗锲而不舍的恒心。陈劲松做到了,从事养殖业28年,1994年开始养猪,2002年开始创业,从广东到平江,就发展了9家养殖场,每年可以产出20万头母猪。十几年如一日做良心企业造可靠品牌,他把自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推向了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功之后,他不断奉献爱心,特别是去年思福教育基金会成立,他又义捐5万元。他将奋斗与梦想并举,勤勉笃行、劈波斩浪,致力推动精心养殖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变“两块地”为“一座山”,凭借一颗“匠心”始终保持“只要肯登攀”的坚强定力,开辟了一条“根、茎、叶、花”皆茁壮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采写:郑心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在外漂泊十余年,屡屡碰壁没有击垮邱雪春。妻子的坚定选择也让他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邱雪春的创业之路,从传承了叔叔的酿酒工艺开始,他先是承包了村里100多亩稻田,种生态稻谷,酿良心好酒。酿酒工作需要非凡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稍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两个齐心协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用酿酒的酒糟喂养本地黑猪,还喂牛、养鱼,变废为宝,打造生态小农场。目前,家庭小作坊虽然规模不大,但偶尔也能聘请当地的村民做帮工。为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也在勤劳致富方面带了一个好头。脚踏实地、辛勤奋斗是不断书写丰收答卷的必然要求,也是成就精彩人生的必经之路!(采写:张顺康)
选择了创业的道路,便是选择重构人生,杨仲驰便是这样的“孤胆英雄”。20余年商海浮沉,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信经营,创立起平江名旺食品厂,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具有“家乡情怀”的他时刻秉持着宁可苦自己也不能亏待员工的思想,努力吸收本村剩余劳力、贫困劳力,减轻了村级就业压力,为众多贫困家庭带来新的希望,也鼓舞着许多人从逆境中站起来。他常说:“我希望能够回到蒋山村办企业,解决村民就业困难的问题,希望我们村都富起来,人人安居乐业。”他既是奋进的同行者,亦是致富的领头羊,更是家乡建设的点灯人。(采写:袁心群)
曾远志,思和村棕树组人,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家人,但是他的想法和干劲却不平凡。他让理想之花在乡村绽放,2016年他成立了“老山林休闲生态家庭农场”,缺乏养殖经验的他刻苦学习,向专家请教,不断摸索实践,领悟出了制胜之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农场收益破百万,各项管理制度逐渐健全,成了省市级家庭农场的模范典型,他靠自己的双手和眼光创业致富的同时较好的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农土特产销售困难的问题。对于曾远志而言,前行的路依然漫漫,荆棘与光明同在,机遇和挑战共存,但是有理由相信,他会一步步走得更好、更平稳,做的事业会像青松一样四季常青。(采写:胡炜)
作者:最美系列综合整理
责编:周愉
来源:福寿山镇